《河北师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校注敦煌文献《丑女缘起》有感

摘要:校注敦煌文献《丑女缘起》有感   敦煌文献的发现,震动了国际学术界。其中最重要而失传已久的变文,尤为近代学人所注目。这学期在武建宇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精研了《庐山远公话》的相关段落,主要是从文字学与文献学两个角度进行了学习,几乎做到了字字落实,收获满满,受益良多。   此次校注系课程作业,武老师只是发给我们一张不太清楚的图片,让我们誊写、校注里面的文字。一开始特别迷茫,完全不知所措。后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可确定此图片为斯二一一四号敦煌写卷,题作《丑女金刚缘》。关于这个故事的记载,共有五个写本,此图片为丙卷。后来就开始了痛苦的校注工作,首先收集大量的资料,其次确定标准,撰写凡例,最后校注正文,每一个字都要核对五个版本,几乎稍有不同就要出校记,十分让人心累。总共用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当它被完成的时候,如释重负。   《丑女缘起》校注的完成,预示着《敦煌文献选读》这门课的圆满结束。在这门课上,我迷茫过,深入思考过,大彻大悟过。有过汗水,也有过笑容,累并快乐着。不管我开不开心,时间都已经过去了,我不可能再次回到这学期这门课的课堂。我深知时间已经为我的经历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通过研读敦煌文献,我发现中国的古籍真的是浩如烟海,穷其一生都无法读完。敦煌文献真的是人类文明的宝藏,一份巨大的精神财富。十分敬佩那些为研究敦煌文献奉献终生的老一辈学者,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奉献精神十分值得学习。我知道,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最大的意义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到更多的资料,进行逻辑判断,得出一个最合理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好奇心是内驱力,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最后得出的答案,而是在寻找答案之中,苦思冥想之中,对自己逻辑思维的锻炼,达到自己对人生更新的认识。当然,世人所看重的大多是最后的答案,但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寻找答案的过程是最有意义的。我们不必介意自己搞了一辈子的研究,可能在外行的眼里一文不值。   至于学习和研究的意义,我想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以前的我经常为各种无聊的事情烦恼,比如谁还没回我信息呀,谁又不高兴了等等,心灵几乎被这些琐事所填满,我努力地挣扎,却怎么也摆脱不了。后来读到一个故事,才明白“去除杂草的唯一方法,就是给它种上庄稼”,自己要想不再为各种无意义的小事所困扰,就得让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来占据自己的内心。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这种“庄稼”就是学习。人的一生,总要思考点什么,脑子并不会闲着。不去思考问题,就会陷入琐碎的无意义之中。现在社会上的种种乱象,比如谁又出轨了等等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是因为那些人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终其一生去追求的高尚的兴趣。如果有了这种兴趣,人根本无暇去堕落。与其陷入斤斤计较的世俗事务之中,天天耍点小聪明,还不如用自己有限的脑力多思考一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当我们的生命被这些高尚的有意义的问题占据的时候,就不会有时间去消极;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的时候,也会获得无法言喻的美感享受。当然,我们更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成长,在“我注六经”的同时,六经也在“注我”。我很羡慕科研工作者们,他们一生都在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中度过,真的很美好。   读了这篇《丑女金刚缘》,感慨万千。人们都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我有些怀疑这个说法。文中丑女的父母因为丑女的相貌而嫌弃她,把她从小关到深宫当中,等她长大后,又像赶走瘟疫一样把她推出去,全然不管她在夫家过得如何,完全体现不出家庭给予丑女的温暖。丑女的丈夫对她也是百般嫌弃,可以说只是为了荣华富贵,但丑女还是那么卑微地去乞求怜爱,十分让人心疼。总的来说,丑女今生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只是因为长相———这一个她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就要受到父母、姐姐、丈夫甚至所有人的嫌弃,这种无辜让人心碎。等到丑女变美以后,所有人都很开心,变得喜欢她了,她自己也很开心,可是我却为她感到难过了。我不禁感到凄凉。是不是只有一个人积极向上、美丽动人的时候才会有人喜欢?而一个人一旦悲观起来或变得不美丽了就不会有人喜欢了呢?不得不说,现实中大多都是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这样的喜欢只是停留于表面的喜欢。“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这句话对孩子特别有杀伤力,久而久之,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自己必须变得很乖,别人才会喜欢自己,“听话”是被喜欢的前提条件,自己本身是不值得被无条件喜欢的。孩子们正是因为在意,才容易受到伤害。希望家长们能尽量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让“我爱你”,仅仅是因为“你是你”。作为成年人,我们无法要求别人给我们无条件的爱,但我们可以多反思是否自己没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别人才会对自己有怨言。当然,想要得到爱,也得付出爱,爱的同义词是“给予”和“付出”。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明年的这个时候又会有一批上完《敦煌文献选读》课的学生写类似的作业,他们也可能会有类似的迷茫和疑惑、留恋与不舍,只是人面已相更罢了。课程已经结束,但在里面学到的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将会陪伴我一生。通过这门课,我了解了校注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校注之前要先对一下底本,引《说文》的正确格式为“《说文·某篇上/下·某部》”,引用段注不必加书名号,并且不要带上《说文》原文。我发现了词义的生动有趣,原来“蒙”的本义是女萝,原来古代的土地神权利很大,并非《西游记》中所描绘的那样。我还知道了“社会”就是祭祀土地的集会。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阅读古籍的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一共讲了三次课,每一次都收获很大。在这门课上,我努力过、奋斗过、迷茫过、喜悦过,所有这些都已经凝结成为最美好的回忆。这门课见证了我的成长,是我努力追求学术的起点。最后,感谢武建宇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天空不曾留下鸟儿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摘要: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讲述的是女主人公苔丝错迕的人生经历。   苔丝出生于一个贫苦小贩的家庭,她的父亲约翰·德比偶然听说他家祖上不仅是英格兰的名门望族而且还和附近的财主德伯家有亲戚关系,于是他让苔丝去德伯家认亲。纯真的苔丝抵住了虚名和金钱的诱惑,坚决拒绝了父亲的荒谬要求。可是好景不长,苔丝在帮父亲做工时不小心害死了家里唯一可以运货的老马,致使一家人陷入绝境,也因此导致了她只好去德伯家认亲,期盼人家看在亲戚份儿上给她活儿干。   父母得知苔丝在德伯家找到工作后异常兴奋,甚至立刻憧憬着苔丝嫁给德伯少爷,带着他们一家共享荣华。但是苔丝和他们不一样,她很善良很清醒,一直老老实实地做她的杂役女工,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艾里克那个花花公子不断挑逗、引诱她,她抗拒、躲避却又无法远远逃离,因为她需要这份工作养家,也正因如此才给了艾里克可乘之机。最终,在一次外出游玩的时候,因美貌遭到同伴排挤嫉妒的苔丝上了艾里克的当,被骗去森林深处而变得不再是女孩。悲痛、羞愧、愤怒的苔丝毅然回了家。   此时,厄运远未结束,十个月后苔丝生下一个婴孩,更悲惨的是这个婴孩不久后又死于贫病。命运啊,你不仅剥夺了她做女孩的权利,现在竟还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你不该对她如此残忍!   剧痛让苔丝决意离家,静养重塑后她去了一处离家很远的牛场工作。对刚从人生谷底爬出来的苔丝来说这里很好,环境好、老板好、同事也好,苦尽甘来什么都好。这一次上天终于眷顾苔丝,不仅让她和另外四名女挤奶工成为好友,还让同在牛厂里工作的学徒安吉尔·克莱爱上了她。安吉尔出身牧师家庭却鄙视教会的清规戒律,他立志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一名自由勤劳的农场主。美丽善良勤恳的苔丝正是安吉尔理想中的妻子,同时正直上进的安吉尔也正是苔丝理想中的丈夫。可是越爱越痛,苔丝因为以前不堪的经历一再拒绝安吉尔,善良的她不愿让安吉尔蒙垢也不愿隐瞒过去欺骗安吉尔,所以只有一再拒绝。   坚硬的寒冰终被烈火烤化,安吉尔承诺绝不在乎苔丝的过去才让苔丝鼓足勇气追寻未来,他们勇敢相爱并且很快结婚。新婚之夜二人互诉衷肠,苔丝鼓足所有勇气向安吉尔坦明了那段过往,可笑的是原本信誓旦旦保证不在乎苔丝过去的安吉尔还是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他怒斥苔丝,痛恨苔丝,又在一怒之下抛下苔丝,独自一人远走高飞。   可怜的苔丝独吞苦果却也无怨无悔,她把一切罪责揽在自己身上,又做出种种努力弥补安吉尔,即使她这个被抛下的新婚妻子的生活更不好过。安吉尔远走他乡杳如孤鸿的日子里,苔丝为了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又开始到处找活儿干,长工、短工、苦活儿、累活儿她都干。养活母亲和一大群弟弟妹妹的重担让她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都说人生是起起伏伏,但苔丝的人生却是起起伏伏伏……在一处干活儿的农场,阴魂不散的艾里克又缠上了苔丝,不过此时的她早已长大,花言巧语、威逼利诱都不能使她屈服。即使家人因贫穷而无家可归,她也不接受艾里克肮脏的施舍,因为她相信好人总还有活路可走,更因为克莱太太对丈夫忠贞不渝。但是不久后的一则坏消息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艾里克告诉她安吉尔已经客死异乡了。自此之后苔丝变成行尸走肉任艾里克摆布。   但是,安吉尔并没有死。“苔丝!”安吉尔再度见到苔丝时如是说,“肯原谅我弃你而走吗?难道你不肯———再回到我身边?我从前待你不公道———错怪你了!”此时的苔丝悲喜交加却又痛苦无奈,她向安吉尔解释了一切后自觉无颜面对安吉尔,便匆匆逃离。伫立凝望的功夫,安吉尔的脸变得冰冷,一两分钟后,他发觉自己已来到街头,正朝着不知什么地方胡乱走着,走了好久,忽然面无人色,喘不过气。这时,浑身筋肉都在打战的苔丝又追上了他,并且告诉他她把艾里克杀了。惊诧之余,因着这份深沉奇特的爱,安吉尔开始带着苔丝逃亡。虽然是逃亡,却也是苔丝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只是快乐的时光总不会长久,幸福消散后生活又会露出本来的面目,杀人偿命亘古不变。 o

河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6690次访问,全刊已有1433981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