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大报》  

第01版:第一版

省长许勤看望慰问我校附属小学和第一幼儿园师生

摘要:省长许勤看望慰问我校附属小学和第一幼儿园师生   本报讯 5月31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省长许勤来到我校附属小学和第一幼儿园,亲切看望小朋友们,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少年儿童送上节日的祝福,向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校党委书记戴建兵陪同。   14时30分许,许勤走进附属小学弘毅楼大厅,参观书法、绘画、陶泥作品展,与正在现场挥笔练字作画的小同学亲切交流。许勤称赞小同学们的作品有创意,鼓励小同学们进行义卖,为社会公益作贡献。许勤向小学生们赠送《习近平讲故事》等书籍和体育用品,希望小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弘毅楼地下餐厅,“创意水果拼盘”劳动实践活动正在进行,许勤高兴地听小同学们讲解作品亮点,为同学们的独特创意竖起大拇指。随后,许勤来到操场,参加一年级学生集体入队仪式。授红领巾仪式上,许勤为新队员佩戴红领巾。在鲜艳的少先队队旗下,新队员高举右拳、庄严宣誓,表达着少先队员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决心。   许勤对少先队员们说,同学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成长非常关心,寄予殷切希望。同学们要听习爷爷的话,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祖国,把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   随后,许勤来到我校第一幼儿园十二班和九班,观看孩子们《牙细菌大作战》舞蹈表演、双语教学游戏,愉快地接受小朋友邀请一起参与互动,并向他们赠送节日礼物。许勤说,各级党委、政府要为少年儿童学习成长创造更好条件。学校和老师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当好他们人生道路的引领者、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全省社会各界都要关心少年儿童成长,营造支持少年儿童工作的良好氛围。 (宣传部)

校园专递

摘要:校园专递 我校青年教师获思政课授课大赛奖 本报讯 近日,由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教科文卫工会主办,河北师范大学承办的“河北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大赛”决赛在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举行。我校选送5名青年教师参加大赛。最终,韩小敬、张玉杰、路晓锋获二等奖,王青青、张伟获三等奖,我校获优秀组织奖。 (张新桥) 144项学生课题获批2018年度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立项 本报讯 2018年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社会调查活动立项结果于5月初公布,我校144项学生课题准予立项,立项数量为历史最高。   我校立项的144项调研项目,从“脱贫攻坚”“京津冀协同发展”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环境污染治理”等多个方面选题,项目紧密围绕河北省情,扣紧社会发展脉搏,密切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社会现实。   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社会调查活动由共青团河北省委和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至今活动已连续开展7年,2018年全省共有51所高校申报课题7174项,团省委、省社科联最终对1314个项目准予立项。 (李冰) 我校举办无偿献血活动 本报讯 5月25日至26日,由校团委主办、校红十字会承办的“情融一献,爱注心田”主题无偿献血公益活动在我校食堂门前广场举办。此次活动吸引我校1063名同学参与献血,献血量达335100ml,相较于去年夏季,献血人数同期增长267人,献血量增长76200ml,创下我校夏季校园无偿献血活动新纪录。   近年来,我校学生无偿献血参与度位列全省高校前列,我校红十字会曾多次获得由石家庄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大队、河北省无偿献血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的无偿献血先进组织证书。 (李辉)

我校驻宣化区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

摘要:我校驻宣化区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   本报讯 6月 3日,我校驻宣化区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在黄家梁村召开全体会议,学习校党委书记戴建兵在第八次党代会上的讲话。党代表、驻辛家庄村第一书记赵海飞向全体队员传达了会议精神。来自三个帮扶村的我校驻村队员参加了学习活动。   全体驻村队员表示,要认真学习党代会精神,坚决拥护贯彻校党委的各项决定,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用扎实有效的工作、勤勤恳恳的奉献,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学校增光添彩。 (驻村工作队)

我校学生在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获佳绩

摘要:我校学生在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获佳绩   本报讯 5月29日,在第四届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我校选送的7个项目全部获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本年会由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燕山大学承办,来自全省30所高校的196个项目参加了年会。我校获奖的7个项目分属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美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历史学院。其中,化学学院张占辉研究员指导学生付秋阳的项目《光催化三组分一锅合成螺吡喃环吲哚酮》和物理学院李铮副教授指导学生马鹏博的项目《互联网+鱼塘自动喂食系统》分别以学术论文类(共68项)和展示项目类(共84项)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特等奖,拟推荐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大创年会。   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自2016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 (水小溪)

我校举办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专题培训班

摘要:我校举办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专题培训班   本报讯 5月28日至31日,2019年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专题培训班在我校举办。荣获河北省第五届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的23所高校代表队69名参赛选手参加此次培训。我校部分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聆听报告。   培训期间,副校长郭毅就中心建设和辅导员培训培养等项工作与授课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并代表学校向受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河北师范大学)的入库专家颁发聘书。 (雷牧野)

第02版:第二版

甘泉流进黄家梁 扶贫扶出“好模样

摘要:甘泉流进黄家梁 扶贫扶出“好模样”———记河北师大扶贫工作队   河北师大党委书记戴建兵(中)慰问黄家梁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检查指导扶贫工作。   见识过黄家梁前世和今生的人,都感慨万千地说:“这些年,黄家梁村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 牢记使命带着感情去帮扶 黄家梁位于张家口宣化区,是黄羊山上的一个小村庄,位置偏僻,交通落后,曾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黄家梁村的变化,还要从三年前说起,正是河北师大驻村工作队的到来,翻开了黄家梁村历史上崭新的一页……时间见证了工作队三年来的付出,也记载着他们的收获。在河北师大第一任驻村工作队全体队员的大力推动下,先后帮助黄家梁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了利康富硒畜牧养殖公司和韵亮服装厂,实现了贫困人口的稳定增收,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多方筹资修建了6.5公里的水泥路,连接了大街小巷和村内村外;申请修建了安全管道,各家各户吃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沿路安装太阳能路灯,从此村民不用再打着手电筒出行;修建了活动广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他们的艰辛付出,为2018年黄家梁村的脱贫出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3月,新一届驻村工作队到村换防扶贫工作。入驻伊始,驻村第一书记李辉便带领全体队员,积极运筹,精心谋划。扶贫先扶志,如何更好地激发贫困群众的致富能力,是他们最先考虑的问题。在北兆光伏公司的支持下,驻村工作队为贫困户设立了公益性岗位,再加上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健康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政策、教育扶贫政策等,贫困户在生活上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然而,如何实现稳定脱贫,如何巩固脱贫成效?   面对队员们的疑虑和困惑,李辉掷地有声地说:第一,继续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工作,高度关注可能出现的导致贫困户返贫现象。第二,将工作视线向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延伸,带着感情走访;第三,我们要谋求长远发展,不急于一时之功,一定要打造绿色环保的产业,造福全体村民,壮大村集体收入,一定要对得起黄家梁的全体老百姓!   驻村工作队开始了走访,很快就摸清了全村的家庭情况,将家中有难事大事的农户作为重点关注户,防止出现新的贫困人口和返贫现象。两年时间里,河北师大驻村工作队帮助解放前老党员换尿袋氧气瓶34次,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医院就医8人次,为患大病儿童发起水滴筹爱心捐款,募集资金2.7万元,发动河北师大全体师生爱心捐赠3次,重大节日走访和不定期慰问19次,为他们送去了温暖和关怀。村里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都知道,有许多河北师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在默默地关心着他们、帮助着他们。 精准施策依托资源谋发展 黄家梁村被丘陵包裹着,无数个清晨,李辉和驻村队员来到村边,吹山风,看村貌,讨论村里现在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过深思熟虑后,驻村工作队决定发展黄家梁原生态旅游民宿业。黄家梁村资源优势明显,后有风景宜人的黄羊山,山上还有7010军事工程遗址;前有一览无余的宣化古城,村里有甘甜的山泉水,还有整齐的梯田,山上有野生的中草药,还有美丽如画的发电风车。这些都是原生态旅游民宿业得天独厚的重要资源!   心动不如行动。李辉带领队员们迅速行动,统筹协调各项事宜。河北省某公司老总专程坐飞机来村里考察,设计了村中心大坑的改造方案,出具了工程图纸。驻村工作队紧锣密鼓地赶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当报告摆上宣化区扶贫办主任的案头时,主任不由击掌叫好:“好想法!好方案!黄家梁终于要脱胎换骨啦!”   开工的那一刻,工地上铺撒了施工白线,设置了围挡。全村老少全围到了大坑边,树荫下、墙头旁,密密麻麻地都是人。有老人在赞叹:这是黄家梁几百年来从没有过的大事啊!铺地下管网,建济民桥,俢接引山泉水的小湖泊,建蓄水防洪的大湖泊,最后修建广场,移栽树木……黄家梁村一片齐心协力、并肩奋战的热闹场景。   驻村工作队员看到此情此景,激动不已,欣然提笔写下《西江月·黄家梁》词一首:“山下机器轰响,梁上新建正忙。风云突变暗千嶂,钢钎叮当照常。一卷宏图在胸,任尔山阻水长。扶贫月圆谁共赏,农妇巧舞红装。” 巩固提升产业扶贫塑未来 2019年新春伊始,黄家梁村再次沸腾起来了。准确地说,是正月十七的清晨,村委会的高音大喇叭又播报了一项重要通知:有意愿出租闲置房产的农户,马上到村委报名。   这是驻村工作队精心设计的时间表,目的就是要让村民过完元宵节,再掀起一个兴奋、幸福的小高潮。   征集闲置房产,目的就是要在整治了村容村貌后,再整合房产资源,发展旅游民宿业。坐在家中就有现钱流入,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旅游民宿业就可以帮助村民实现这一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美梦。   现在,房屋还没有开始修葺,已有多名河北师大的教授报名预定房间……好事接二连三,黄家梁人祖祖辈辈的愁眉到了该舒展的时候啦!   “花卉种植业”是驻村工作组的另一自选动作。恰在此时,有消息说省委正在组织安排“壮大村集体经济”扶贫产业项目。李辉书记激动不已,连忙组织人力积极申报“壮大村集体经济”扶贫项目,正式把黄家梁村的花卉种植业推向了前台!

我校举办大学英语翻译比赛

摘要:我校举办大学英语翻译比赛   本报讯 5月24日,我校“青年志·中国情”大学英语翻译比赛决赛在音乐学院小剧场圆满落下帷幕。经过激烈比拼,学前教育学院(旅游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代表队获得一等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软件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获得二等奖;进入复赛的其他学院获得三等奖。   本次比赛,全校22个学院共4409名同学参加了初赛,经过层层选拔,来自21个学院的63名同学进入复赛,以团队形式进行角逐,18名同学组成的6支学院代表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决赛。   本次大赛由我校教务处和校团委主办、大学外语教学部承办。 (赵英俊)

我校举办第十一届“美丽人生”心理情景剧大赛

摘要:我校举办第十一届“美丽人生”心理情景剧大赛   本报讯 5月30日晚,在我校第十一届“美丽人生”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上,教育学院的《死亡尽处的重生》获得一等奖,学前教育学院(旅游系)《逐梦少年》、职技学院、中燃工学院《浴火重生》和教育学院《心灵的感冒》获得二等奖,美术学院《你曾是少年》、外国语学院《远离校园贷,共建同学情》、化学学院的《心之悦,悦世界》、软件学院的《心的距离》和资环学院的《镜中人》获得三等奖。   本次心理情景剧大赛共有9部作品入围决赛,是我校“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之一。 (田艳燕)

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组织募捐救助重病学生

摘要: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组织募捐救助重病学生   本报讯 连日来,计算机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全体师生积极为学院重病学生2018级王雅微同学开展爱心救助活动。   王雅微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4月19日,她因突发高烧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自身免疫型脑炎,病情非常严重,后转入ICU进行抢救治疗,费用昂贵,家庭难以负担。   学院领导班子、专业教师、辅导员第一时间前往医院看望了王雅微同学。在了解到学生及其家庭的实际困难后,学院领导班子决定号召全院师生为王雅微同学进行爱心募捐,与此同时,2018级辅导员积极协助家长申请水滴筹并发动学生转发筹措治疗费用,该生所在班级也为其开展了三天的现场募捐活动。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副校长郑振峰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代表学校到医院对重病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慰问并为该同学划拨了5000元临时困难补助。   经过全校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努力,水滴筹共筹措治疗费用11万余元,全校师生共募捐3万余元。 (陈思)

第03版:第三版

永恒的沉默———我的导师朱泽吉先生

摘要:永恒的沉默———我的导师朱泽吉先生   朱泽吉先生   我的导师朱泽吉先生遽然逝去,他是感到如释重负,为解脱了自我与自我周旋久的折磨,解脱了过量的违心外物的挤压?还是留恋这尽管残酷却时有温馨,尽管他本人惨遭野蛮地摧残,但还竭诚地为之去建设文明的世界?他的心是甜美的,还是严峻的?是幸福的,还是绝望的?他没有告诉这个世界,闪电就熄灭了。遗体告别仪式是庄严隆重的,堪称死也荣哀了。   然而,我深深知道命运对先生的残酷和不公!知道先生活得是多么苦!   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其中的个别“章节”还是令人羡慕的。先生早年就读于辅仁大学,颇受陈垣、余嘉锡、孙楷第等著名学者的赏识与器重,在毕业即失业的年代,留校执教,并成为余先生的研究生,继续从事国学研究。这自然成就了他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国学根基,但那不是个“做学问”的年头,先生是“辅仁的状元”,也是全民抗战民众土壤之中的一粒热沙。   随后就是解放战争,他做过掩护地下党员之类的工作,曾用笔名发表过时评和杂文,都早已湮没无闻了。建国后,先生以他的才学和勤奋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创获甚多,受过毛主席的接见,留下合影一张。然后就是众所周知的风风雨雨,尤其在十年浩劫中度过了难以言状的凄惨岁月,从事学术研究便成了天方夜谭。以后,老马踏上新途,任重道远的行政职务、荣誉性的、实务性的社会兼职纷至沓来。整理先生遗物,看见各种兼职的聘书、证件等红皮、蓝皮的小本本就有十四、五个。先生又陷入光荣的无可奈何之中。尽管如此,他在这十年间,仍发表了关于冯梦龙、吴敬梓、目录学等兼具精深考证与理论建树的文章将近二十篇。还写就十九万字的《冯梦龙研究》,而且这期间一直没有脱离教学第一线,同时他的老朋友还都知道他是个“苦吟派”……但这一切在一九八六年九月二日的一刹那都成了先生的“生前”!年仅六十五岁。   生命的流程不可逆转,每天都有平庸或悲壮的结局与开始。表面看来,先生与他同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走着相同的道路,世间当然有比先生更不幸的人。先生不但有活过来的幸运,还有一个“光明的结尾”,似乎算不上悲剧。然而这却正是一种深而思之就令人压抑黯然、怵目惊心的悲剧。正像朱先生的历程比较普通一样,这个隐蔽的悲剧模式恰恰是那一代知识分子比较普遍的格局:负面因素假自己之手将自己否定了一半,所有的外在的桎梏与摧残都“内化”成了自律要求。只有在布景倒塌之后才洞见了悲剧的深渊。   从旧中国过来,这一点就使先生那一代人犯了“原罪”,以后的道路只是虔诚地赎洗这原罪的历程。那是个改造的时代,是存心要毁掉强者,要挫折他们的锐气,要把他们的自豪的信心转化成焦虑和苦恼,让强者利用自己的力量反对自己,一直到强者由于过度自卑和自我牺牲而死亡。先生的知识与明锐使他不难感到这种改造的“重大意义”,然而他无法、也没想抗绝这种超个人的思潮,甚至还自觉地、认真努力地把这种改造的“指标”内化为一种进入感性层次的价值观念。   仅从一件极普通的事中,就能看出这种改造的威力:我们从来不知道也不相信先生年轻时曾经是一位诗人。一些老人说穿这一点时,我们请先生写个条幅挂在客厅,先生漠然地说:“我觉得没什么话可说”。当时这是个谁也不在意的细节,现在才感受出那是一份多么凝重的悲凉、一个沙漠般的总结。   我现在还常常能回想起先生的目光,目光中有几分以忍耐为前提的明哲,但因其忍耐而又抵消了明哲的亮度;很深沉,但那是被岁月抹上了无可奈何色彩的深沉。无话可说的荒漠感与克尽其责的责任感的双重变奏,至少是先生后半生的主旋律。不是旋风,不是海啸,这是一颗流血和沉默的魂灵。   先生曾说:“没有个性就是我的个性”,然而,“没有个性”的先生有痛苦。痛苦成了他生命的存在方式。对于先生这样的学者,他洞察历史的深度与他所受的痛苦是成正比的。然而,在先生所经历的特殊历史时期内,痛苦很难成为生命的刺激和动力,很难变成创造文化的代价,仅仅是被剥夺的痛苦,痛苦被剥夺,只有残酷没有节日。   当然,先生本人也要负一份责任,那就是先生视人太重,视己太无情!屈己从人是先生的美德,更是他的不幸,它使先生太重那些荒谬的评判、那些个短暂人生中的小事件。先生只有在深心的孤独之中才会体味这种不幸。先生的孤独是无话可说的、尽在不言之中的孤独,是大部分被掠夺去后的清醒的自我确立。无言的孤独是严酷的、凄凉的。   我有一种不能抹灭的感觉:先生的精光被自己掩盖过半,示世者仅是余绪,像冰山一样,浮出水面的只是十分之二、十分之三。先生生前死后,我常常想:若是先生换一个活法呢?那也许会失去若干所谓的美德,但会有更多的、与他的博学和才华相符的建树,更主要的是先生会活得轻松愉快一些。先生活得认真的要命,这认真便规定了他的悲剧命运:“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阮籍咏怀诗)?我曾对先生说您是悲剧,先生当时什么也没说,过后师母说他颇受刺激、良多感慨,但一直也没跟我说什么,五年后,在我结束研究生学业时,先生才旧话重提,且戒我勿再言。今日,当他卸掉了尘寰的观念枷锁时,或不会再责我直肆,会颔首以为弟子知先生。   先生苦了一生,而痛苦的意义又并没有充分地体现为存在的意义,这是先生最后的悲剧!   人绝不是万物的尺度!从希腊哲人到今天还满怀深情地重复它的人都是在补偿性地文饰着人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人的真实的生存却恰恰相反:“万物”倒绝对是人的不二法尺。所有关于人是自由的童话都在一次性的、不可替代的终点面前显得那么矫揉造作、苍白无力!无论是西哲的理性自由、选择自由,还是中贤的内心自由、“大丈夫”的自由,统统被最后的取消吹得烟消云散,像一个两眼昏花的老人刚刚将一张碎币精心补对完整却被一个喷嚏吹得七零八落一样!   垂下的眼帘终于彻底遮断了所有的一切!   先生再也不必朝乾夕惕,再也不必谨厚宽容,他到了一个什么也用不着的世界。没有痛苦,只有靠非生存才能达到。“余痛恨先生之死之心可释矣”。我愿摘李贽《罗近溪先生告文》移赠先生:   “有柳士师之宽和,而不见其不恭;有大雄氏之慈悲,而不闻其无当。……居柔处下,非乡愿也,泛爱容众,真平等也。力而至,巧而中,是以难及;大而化,圣而神,夫谁则知。”   【编者注:朱泽吉(1921—1986),山东济南人,河北师范学院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曾任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副院长等职。周月亮,1958年出生,河北涞源人。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阳明书院创始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孔学儒术》《王阳明传》《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影视艺术哲学》《水浒智局》等。】

雷堂教授

摘要:雷堂教授   雷堂,男,出生于1969年9月。1994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1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访学一年。1997年至今,在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律系)承担教学工作,期间还曾担任兼职科研秘书。社会职务主要有:河北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社区发展协会理事,2018年被聘为“河北法治智库专家”。   雷堂教授承担的课程主要有: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本科生);刑事诉讼法学专题、犯罪学原理、证据法学专题、法律职业伦理(研究生)等。曾荣获第三届河北省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提名奖、河北师范大学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及河北师范大学2014-2015年度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第十四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度全国检察机关优秀检察应用理论研究成果三等奖等多项荣誉奖项。   科研方面,雷堂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犯罪法学等。主持或独立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司法部法制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我国刑事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研究”、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法治河北”专题研究项目“我省基层干部职务犯罪预防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等;独立、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与教材8部,在《光明日报》(法治版)、《法学评论》等专业报刊上发表论文36篇。   雷堂教授在教学上兢兢业业,科研上成绩斐然,广受师生好评。(杜文)

第04版:第四版

远方有你,芳草碧连天

摘要:远方有你,芳草碧连天   又是一年毕业季,我们唱起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白驹过隙,时光如水,弹指四年间,曾经的少年已不再稚气懵懂。在这个明媚的六月,似乎并不适合伤春悲秋话别离,可别宴将至,离歌渐起,总会让人心神不宁,思绪万千。既感到了跃跃欲试的豪情,也有惴惴不安的期待,更有刻骨铭心的回忆和不舍。   还记得高中老师常常说:“等考上大学你们就解放了。”可这四年的节奏并没有那么轻松。刚入校时,好像一切都是新鲜的,好奇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朋友,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每件事都让人兴致勃勃。精神奕奕之余,更有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期许。   大学里记忆最深的无疑是在课堂上了。讲台上的老师们或是潇洒地侃侃而谈,或是幽默地谈笑风生,又或是严谨地谆谆教诲,每一位都散发着光辉。尤其是名师授课,人人争着去听,教室里常常座无虚席……但我们再也没有课可以上了,虽然教室里依旧还是会坐满了人,却再也不可能是我们。   校园的美景和当年拼搏的岁月也让人时时回忆。慧泉旁,绿荫下,流露着清静雅致的韵味。春有樱草,夏有荷花,还有碧玉般的洗月湖。每次路过,心内立即便变得宁静而澄明。比美景更让人沉醉的就是图书馆,在馆内既阅读过专业相关的书籍,还浏览过其他方面的书。或许毕业之前还会遗憾,图书馆还是去得太少,书香味还是差得太远。虽然即将离开校园,但读书学习的习惯不能丢下,在提升自我的道路上永远不能停歇。   大学生活最让人难忘的还有珍贵的友谊。它不求回报,不拘形式,散发着青春的真诚。每逢周末,一起出游玩耍;每到活动,一起争得荣誉,只要和大家在一起,就有家的感觉。可毕业后,所有的朋友又会各奔东西。没有过多的告别,只是忍住不舍的泪水祝福他们前程似锦。这些人生中最重要的恩师挚友会让人觉得,人生这场旅行,即便大家马不停蹄地散落天涯,也依然因为同路而温暖。   正如那句话所说,我们还未配妥剑,转眼便已是江湖。毕业后,我们就要全神贯注地在这个世界上闯荡了。走出校门,我们再也没有学校作避风港,也没有“学生”这个听上去像个孩子一样或许还可以被原谅的头衔。可无论如何发展,我们都要坚守初心,不疲于生活,不丢掉情怀,不失了梦想,不断坚持和追逐,奔向向往的光明与芳华。   四年光阴让我们改变自己,也更让我们怀念过去。这四年寄托了太多太多的遐想、苦涩、回忆、留恋。离别在即,虽有太多不舍,却也不得不道声珍重。请拭去感伤的泪水,毕竟,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把感恩埋在心底,奔向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才华。今天,我们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们为傲!

毕业,是感恩的机会

摘要:毕业,是感恩的机会   又到一年毕业季,分别的感伤,收获的喜悦,成长的进步交织在一起。毕业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也许是恋人分别,是各奔东西,是进修求学,是步入职场……但对于每一个毕业生来说,毕业,是感恩的最好机会。   四年前,懵懂的少年踏进大学的校园;四年后,成熟的青年踏进社会。陪伴这四年的是学校的教育,良师的引领,同学的帮助。正因有了学校严密的课程安排,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等到毕业走出学校,才不会手足无措;正因有了良师的无私奉献,在学习生活上教育引导,等到毕业走出学校,才不会莽撞冲动;正因有了同学的照顾陪伴,等到毕业走出学校,才不会孤军奋战。   舍友的床一张接一张的空了,空荡的楼道里再也听不到这四年来熟悉的喧闹声。再看一眼门上的宿舍号,曾经我们用不同的钥匙打开这扇门,如今我们用同样的目光注视着它,轻轻地对它说一句,我走了。   老师的课一门接着一门地结束了,空荡的教室里再也听不到这四年来熟悉的教书声。再看一眼黑板上的板书,曾经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些重点,如今我们用同样的话语说出它,这些知识成了武装自己的盔甲。   图书馆的书一本接着一本的还了,空荡的书架上再也看不到这四年来熟悉的借书标签。再看一眼记录下的读书笔记,曾经我们用不同的方式阅读图书馆的书籍,如今我们用同样的方式将其归还原处。   感恩母校,感恩的是当我们犯错没有急着指责我们,而是帮我们解决问题的辅导员;是当我们初入校园没有嫌弃我们的暂不适应,而是陪我们谈心带我们适应的学长学姐;是当我们灵感受阻没有责怪我们,而是彻夜批改帮助我们完成论文的导师;是当我们毕业离开时,没有急着送走我们,而是再拥抱我们,为我们整理好学士服的院长……感恩经历,感恩良师,感恩母校,感恩成长。   毕业多年后,相信当我们回想起校园生活,也许黑板上的知识已经模糊,同学的名字已经混乱,但我们忘不掉食堂里的美食,忘不掉再也回不去的宿舍楼门牌号,忘不掉刀子嘴豆腐心的宿管阿姨,忘不掉炎炎夏日汗流浃背讲着课的老师,忘不掉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谆谆教诲。大学四年,每个人的课程不同又相同,不同的是专业,相同的是做人。   离别是为了更好地相聚,毕业是为了更好地启程。当我们踏出校门,等着我们的不再是“美好天真”的象牙塔,而是“牢记使命”的奋斗。正因如此,母校给我们的专业知识,思政课给我们指明的前进方向,创业就业课给我们的能力开发,一切在当时看似不起眼的某个瞬间和老师不经意说出的某句话,都会成为我们踏入社会时敢于大步前进的底气。   毕业的我们就要踏上新的征程,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笃定着,坚持着,经历过,我们走过的才是足迹,奋斗过才成辉煌。请坚信,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不怕路途遥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创造美好的明天。历尽千帆潮头立,归来仍是少年郎!

愿我们未来能变成最好的自己

摘要:愿我们未来能变成最好的自己   2019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五四运动迎来了100周年纪念,新中国迎来了70周年华诞。而2019届毕业生,则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毕业季。或许大家都不曾想过四年时光竟然就这样转瞬即逝,可事实就是如此———曾经的少年变成了青年,曾经的青涩变成了稳重。那曾经的梦想呢?是否也随着时光变成了现实?   毕业季,让时光带走缺憾,留下最光明的未来。毕业是一段岁月的结束,亦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四年时光里,难免会留下各种各样的遗憾,没能考过的证书、没能实现的旅行、没能出口的表白,一帧一幕、一点一滴,都是自己心里永无机会再度填补的空缺。既然遗憾填不平,那就让它们随着毕业季,永远留在这方校园吧!让学校成为我们守护美好的最后一站,愿我们每个人在接下来的漫漫人生路上,不再心存遗憾,用最轻松的身心,迎接最美好的未来。   毕业季,让时光带走迷茫,留下最坚定的信念。四年前,我们怀揣着似有若无的梦想踏入校园。这四年里,我们为自己的梦想坚持过、挣扎过、焦虑过、奋斗过。而四年后,我们或许早已到达成长的彼岸,与心之所向成功会合;或许依旧步步摸索,但坚持着向前路慢慢奋进。无论现状如何,我们都带着最坚定的信念,迎接未来的困难与挑战。在新彼岸、新征程上,以最强的气场、最好的姿态继续走下去,收获源源不断的惊喜与欢乐。   毕业季,让时光带走胆怯,留下最强大的勇气。四年前的我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的视线,拖着大大的行李箱到师大报到,顶着稚气的妆容到社团面试。怕被拒绝、被议论、被嘲笑,一点点挫折便足以让我们躲在阳台上,独自落下混着三分委屈、七分自责的眼泪。那么,就让这片校园、这段时光留住我们的所有泪水、委屈与胆怯,让我们带着最强大勇气走向社会,用最阳光的微笑面对挫折,用最强大的内心迎接挑战。   毕业季,让时光带走无知,留下最丰富的履历。四年前,我们从三点一线的高中来到大学,没时间旅行、没时间上网、没时间社交。我们懵懂地面对自由的环境、宽阔的视野,有惊喜、有欢乐,也有不知所措。为了弥补曾经的遗憾,在这四年里,我们加入各种各样的社团、报名大大小小的比赛、去各种各样的城市旅行。如今,我们成功地将无知留在学校,带着才艺、背着证书,用最丰富的阅历,最渊博的学识,奔向下一个远方。   毕业后,我们便再不是“孩子”,我们要将曾经的遗憾、迷茫、胆怯、无知,通通留给过去,留给这个无限包容的校园,在今后的日子里平安喜乐,变成最好的自己。

第05版:第五版

校注敦煌文献《丑女缘起》有感

摘要:校注敦煌文献《丑女缘起》有感   敦煌文献的发现,震动了国际学术界。其中最重要而失传已久的变文,尤为近代学人所注目。这学期在武建宇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精研了《庐山远公话》的相关段落,主要是从文字学与文献学两个角度进行了学习,几乎做到了字字落实,收获满满,受益良多。   此次校注系课程作业,武老师只是发给我们一张不太清楚的图片,让我们誊写、校注里面的文字。一开始特别迷茫,完全不知所措。后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可确定此图片为斯二一一四号敦煌写卷,题作《丑女金刚缘》。关于这个故事的记载,共有五个写本,此图片为丙卷。后来就开始了痛苦的校注工作,首先收集大量的资料,其次确定标准,撰写凡例,最后校注正文,每一个字都要核对五个版本,几乎稍有不同就要出校记,十分让人心累。总共用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当它被完成的时候,如释重负。   《丑女缘起》校注的完成,预示着《敦煌文献选读》这门课的圆满结束。在这门课上,我迷茫过,深入思考过,大彻大悟过。有过汗水,也有过笑容,累并快乐着。不管我开不开心,时间都已经过去了,我不可能再次回到这学期这门课的课堂。我深知时间已经为我的经历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通过研读敦煌文献,我发现中国的古籍真的是浩如烟海,穷其一生都无法读完。敦煌文献真的是人类文明的宝藏,一份巨大的精神财富。十分敬佩那些为研究敦煌文献奉献终生的老一辈学者,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奉献精神十分值得学习。我知道,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最大的意义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到更多的资料,进行逻辑判断,得出一个最合理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好奇心是内驱力,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最后得出的答案,而是在寻找答案之中,苦思冥想之中,对自己逻辑思维的锻炼,达到自己对人生更新的认识。当然,世人所看重的大多是最后的答案,但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寻找答案的过程是最有意义的。我们不必介意自己搞了一辈子的研究,可能在外行的眼里一文不值。   至于学习和研究的意义,我想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以前的我经常为各种无聊的事情烦恼,比如谁还没回我信息呀,谁又不高兴了等等,心灵几乎被这些琐事所填满,我努力地挣扎,却怎么也摆脱不了。后来读到一个故事,才明白“去除杂草的唯一方法,就是给它种上庄稼”,自己要想不再为各种无意义的小事所困扰,就得让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来占据自己的内心。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这种“庄稼”就是学习。人的一生,总要思考点什么,脑子并不会闲着。不去思考问题,就会陷入琐碎的无意义之中。现在社会上的种种乱象,比如谁又出轨了等等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是因为那些人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终其一生去追求的高尚的兴趣。如果有了这种兴趣,人根本无暇去堕落。与其陷入斤斤计较的世俗事务之中,天天耍点小聪明,还不如用自己有限的脑力多思考一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当我们的生命被这些高尚的有意义的问题占据的时候,就不会有时间去消极;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的时候,也会获得无法言喻的美感享受。当然,我们更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成长,在“我注六经”的同时,六经也在“注我”。我很羡慕科研工作者们,他们一生都在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中度过,真的很美好。   读了这篇《丑女金刚缘》,感慨万千。人们都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我有些怀疑这个说法。文中丑女的父母因为丑女的相貌而嫌弃她,把她从小关到深宫当中,等她长大后,又像赶走瘟疫一样把她推出去,全然不管她在夫家过得如何,完全体现不出家庭给予丑女的温暖。丑女的丈夫对她也是百般嫌弃,可以说只是为了荣华富贵,但丑女还是那么卑微地去乞求怜爱,十分让人心疼。总的来说,丑女今生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只是因为长相———这一个她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就要受到父母、姐姐、丈夫甚至所有人的嫌弃,这种无辜让人心碎。等到丑女变美以后,所有人都很开心,变得喜欢她了,她自己也很开心,可是我却为她感到难过了。我不禁感到凄凉。是不是只有一个人积极向上、美丽动人的时候才会有人喜欢?而一个人一旦悲观起来或变得不美丽了就不会有人喜欢了呢?不得不说,现实中大多都是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这样的喜欢只是停留于表面的喜欢。“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这句话对孩子特别有杀伤力,久而久之,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自己必须变得很乖,别人才会喜欢自己,“听话”是被喜欢的前提条件,自己本身是不值得被无条件喜欢的。孩子们正是因为在意,才容易受到伤害。希望家长们能尽量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让“我爱你”,仅仅是因为“你是你”。作为成年人,我们无法要求别人给我们无条件的爱,但我们可以多反思是否自己没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别人才会对自己有怨言。当然,想要得到爱,也得付出爱,爱的同义词是“给予”和“付出”。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明年的这个时候又会有一批上完《敦煌文献选读》课的学生写类似的作业,他们也可能会有类似的迷茫和疑惑、留恋与不舍,只是人面已相更罢了。课程已经结束,但在里面学到的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将会陪伴我一生。通过这门课,我了解了校注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校注之前要先对一下底本,引《说文》的正确格式为“《说文·某篇上/下·某部》”,引用段注不必加书名号,并且不要带上《说文》原文。我发现了词义的生动有趣,原来“蒙”的本义是女萝,原来古代的土地神权利很大,并非《西游记》中所描绘的那样。我还知道了“社会”就是祭祀土地的集会。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阅读古籍的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一共讲了三次课,每一次都收获很大。在这门课上,我努力过、奋斗过、迷茫过、喜悦过,所有这些都已经凝结成为最美好的回忆。这门课见证了我的成长,是我努力追求学术的起点。最后,感谢武建宇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天空不曾留下鸟儿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摘要: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讲述的是女主人公苔丝错迕的人生经历。   苔丝出生于一个贫苦小贩的家庭,她的父亲约翰·德比偶然听说他家祖上不仅是英格兰的名门望族而且还和附近的财主德伯家有亲戚关系,于是他让苔丝去德伯家认亲。纯真的苔丝抵住了虚名和金钱的诱惑,坚决拒绝了父亲的荒谬要求。可是好景不长,苔丝在帮父亲做工时不小心害死了家里唯一可以运货的老马,致使一家人陷入绝境,也因此导致了她只好去德伯家认亲,期盼人家看在亲戚份儿上给她活儿干。   父母得知苔丝在德伯家找到工作后异常兴奋,甚至立刻憧憬着苔丝嫁给德伯少爷,带着他们一家共享荣华。但是苔丝和他们不一样,她很善良很清醒,一直老老实实地做她的杂役女工,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艾里克那个花花公子不断挑逗、引诱她,她抗拒、躲避却又无法远远逃离,因为她需要这份工作养家,也正因如此才给了艾里克可乘之机。最终,在一次外出游玩的时候,因美貌遭到同伴排挤嫉妒的苔丝上了艾里克的当,被骗去森林深处而变得不再是女孩。悲痛、羞愧、愤怒的苔丝毅然回了家。   此时,厄运远未结束,十个月后苔丝生下一个婴孩,更悲惨的是这个婴孩不久后又死于贫病。命运啊,你不仅剥夺了她做女孩的权利,现在竟还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你不该对她如此残忍!   剧痛让苔丝决意离家,静养重塑后她去了一处离家很远的牛场工作。对刚从人生谷底爬出来的苔丝来说这里很好,环境好、老板好、同事也好,苦尽甘来什么都好。这一次上天终于眷顾苔丝,不仅让她和另外四名女挤奶工成为好友,还让同在牛厂里工作的学徒安吉尔·克莱爱上了她。安吉尔出身牧师家庭却鄙视教会的清规戒律,他立志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一名自由勤劳的农场主。美丽善良勤恳的苔丝正是安吉尔理想中的妻子,同时正直上进的安吉尔也正是苔丝理想中的丈夫。可是越爱越痛,苔丝因为以前不堪的经历一再拒绝安吉尔,善良的她不愿让安吉尔蒙垢也不愿隐瞒过去欺骗安吉尔,所以只有一再拒绝。   坚硬的寒冰终被烈火烤化,安吉尔承诺绝不在乎苔丝的过去才让苔丝鼓足勇气追寻未来,他们勇敢相爱并且很快结婚。新婚之夜二人互诉衷肠,苔丝鼓足所有勇气向安吉尔坦明了那段过往,可笑的是原本信誓旦旦保证不在乎苔丝过去的安吉尔还是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他怒斥苔丝,痛恨苔丝,又在一怒之下抛下苔丝,独自一人远走高飞。   可怜的苔丝独吞苦果却也无怨无悔,她把一切罪责揽在自己身上,又做出种种努力弥补安吉尔,即使她这个被抛下的新婚妻子的生活更不好过。安吉尔远走他乡杳如孤鸿的日子里,苔丝为了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又开始到处找活儿干,长工、短工、苦活儿、累活儿她都干。养活母亲和一大群弟弟妹妹的重担让她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都说人生是起起伏伏,但苔丝的人生却是起起伏伏伏……在一处干活儿的农场,阴魂不散的艾里克又缠上了苔丝,不过此时的她早已长大,花言巧语、威逼利诱都不能使她屈服。即使家人因贫穷而无家可归,她也不接受艾里克肮脏的施舍,因为她相信好人总还有活路可走,更因为克莱太太对丈夫忠贞不渝。但是不久后的一则坏消息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艾里克告诉她安吉尔已经客死异乡了。自此之后苔丝变成行尸走肉任艾里克摆布。   但是,安吉尔并没有死。“苔丝!”安吉尔再度见到苔丝时如是说,“肯原谅我弃你而走吗?难道你不肯———再回到我身边?我从前待你不公道———错怪你了!”此时的苔丝悲喜交加却又痛苦无奈,她向安吉尔解释了一切后自觉无颜面对安吉尔,便匆匆逃离。伫立凝望的功夫,安吉尔的脸变得冰冷,一两分钟后,他发觉自己已来到街头,正朝着不知什么地方胡乱走着,走了好久,忽然面无人色,喘不过气。这时,浑身筋肉都在打战的苔丝又追上了他,并且告诉他她把艾里克杀了。惊诧之余,因着这份深沉奇特的爱,安吉尔开始带着苔丝逃亡。虽然是逃亡,却也是苔丝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只是快乐的时光总不会长久,幸福消散后生活又会露出本来的面目,杀人偿命亘古不变。 o

第06版:第六版

南京博物院

摘要: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简称南院或南博,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另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非遗保护研究所、古代艺术研究所,并设有中国博物馆中唯一的民族民俗学研究机构。   中山东路的其他几幢仿古建筑,基本上属于仿明清风格。博物院建筑委员会经过研究,决定采用辽代的式样来建造博物院。在最初的规划中,国立中央博物院的设计规模十分宏大,这就需要建筑风格气魄宏伟,严整开朗,才能达到原本设想中的效果。20世纪初的中国早期现代设计师们,受欧美复古思潮的影响,推崇唐、辽式建筑风格。以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古建筑研究机构“营造学社”发现,辽代建筑不仅在风格上继承了唐代建筑的豪爽之风,而且更有加强的趋势。辽代建筑以造型朴实雄厚出名,因此它的屋面坡度较平缓,同时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边逐渐加高,使檐部缓缓翘起,不仅给人轻快腾飞之感,同时也扩大了屋子内部的空间,减弱了大屋顶的沉重感,更好地满足展览陈列空间的规整需求。   由于当时南京中山东路上其它几幢仿古建筑基本上是采用的仿明清式风格,为了与它们有所区分,辽代建筑成了最好的选择。辽宁锦州义县奉国寺是中国辽代木构建筑的典范,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其建筑群的主要遗存为大雄殿,是国内现存最古老最庞大的佛殿。其建筑形态反映了辽代建筑的典型特征,既受到宋代建筑技术与规范方面的影响,又在文化价值上保存了唐代遗风。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设计师团队在多方研究与比较下,最终决定馆舍的建筑外形以奉国寺为蓝本,实现古朴雄厚、气魄宏伟的建筑风格。   徐敬直的设计图原是仿清式建筑的,在梁思成、刘敦祯两位顾问的指导下,徐敬直和李惠伯两人重新设计了建筑图案。总体布局强调深层次的对称轴线,主体建筑离中山东路主干道较远,前面留下宽敞的空间,做草坪、广场和绿化带,大殿前建有宽大的三层平台。这样设计,可以衬托主体建筑的雄伟高大。大殿仿辽宁义县奉国寺形式,其结构多按《营造法式》设计,某些细部和装修兼采唐宋遗存。大殿为七开间,屋面为四面曲面坡的四阿式,上铺棕黄色琉璃瓦。陈列室仿自美国某博物馆,做成平屋顶,外墙加中国古典式挑檐,使之与大殿风格协调。整座建筑物设计科学合理,比例严谨,是在满足新功能的要求下,采用新结构、新材料建造的仿辽式殿宇的优秀实例,受到建筑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截至2010年,南京博物院现拥有各类藏品42万余件(套),国宝级文物和国家一级文物有2000件以上,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江苏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最为直接的见证。其中,考古发掘品、少数民族文物、外国文物、宫廷器皿、清代文书以及日寇投降仪式的文物,都是全国独有的罕见品,科学价值较高。新石器时代“玉串饰”,战国“错金银重烙铜壶”“郢爰”,西汉“金兽”,东汉“广陵王玺”“错银铜牛灯”“鎏金镶嵌神兽铜砚盒”,西晋“青瓷神兽尊”,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明代“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等为国宝级文物。此外,“扬州八怪”“吴门画派”“金陵画派”、傅抱石、陈之佛等大家的书画藏品成组成系,别具特色。   院藏中外专业图书近30万册,其中还有全国少有的善本书和殿版书。历年新征集的古代书画,总数亦在3万件以上,其中包括宋、元时代的珍品,不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是名列全国前茅的精品。建国后新出土的东海大贤庄旧石器,邳州市大墩子彩陶器,仪征、丹徒、六合等地出土的西周和春秋时代青铜器,盱眙出土的战国金兽,徐州和扬州东汉诸侯王墓出土的银缕玉衣及“广陵王玺”金印,南京、丹阳一带六朝时代的青瓷器和“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砖刻壁画,以及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的陶舞俑,都是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   上世纪50年代初,曾在福建、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主持或参与发掘了一些遗址和墓葬,如山东沂南汉墓、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等。1954年以后,一直在江苏境内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先后发现、发掘青莲岗文化、良渚文化、湖熟文化等遗址500多处,清理发掘古墓葬1200多座,出土文物十余万件,丰富了南京博物院的库藏。除上述民族、民俗文物和考古发掘品外,南京博物院还藏有各类历史文物、书画碑帖、文献资料、外国文物等。藏品中具代表性的有:清宫瓷器,殷墟出土文物,赫哲族、彝族、纳西族、傣族等民族文物,东海大贤庄的旧石器,吴县、武进等地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仪征、丹徒等地西周和春秋青铜器,汉代窖藏及墓葬出土的金兽、铜壶、“广陵王玺”金印、银镂玉衣、木刻星象图、画像石等,六朝青瓷器和画像砖,扬州唐城的三彩陶,南唐二陵的壁画,南京近郊出土的元代釉里红松竹梅瓷瓶等。书画藏品中有宋赵佶、阎次平、“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金陵八家”“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徐悲鸿、傅抱石、陈之佛等名家的代表作品;宋元以来朱熹、祝允明、文徵明、黄道周等手迹。另有各种碑帖拓本,著名的有宋拓“敕”字本王羲之十七帖、孔庙碑等。   南京博物院藏品一部分接收自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另一部分来自1949年建国后的考古发掘、征集、收购、捐赠、接收及交换。藏品的年代从旧石器时代直至当代,种类有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织绣、竹木牙雕、民俗和当代艺术品等。2007年,经过专家甄选和市民投票,共评出18件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战国错金银重络铜壶为战国时期青铜器,铜壶有三处铭文,分别位于口内、圈足内侧和圈足外缘。重金络青铜壶造型奇伟,纹饰华丽,是唯一一件能集先秦金属工艺之大成于一身,并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体现泥范铸造工艺最高水平的现存青铜器;东汉广陵王玺金印为东汉广陵王玺金印,该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龟钮精致,纹饰精美,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流畅和谐,坚挺饱满;“错银饰青铜牛灯”通高46.2厘米,牛身长36.4厘米。该灯不但设计精美,而且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该灯通体光滑,工艺精湛,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其下部为黄牛,背负筒状灯,穹隆状灯罩,上面焊接一圆管,直通牛首,烟灰由此通入牛腹,牛身、灯座、灯罩三部分可拆卸。整体构思巧妙,且体现了古人一定的“环保”意识。牛体遒劲威猛,尤其是牛尾旋曲而上,独具匠心,通体用银子对称错出各种图案,十分流畅华丽;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明代陶瓷器,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为国宝级文物,是现存唯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此梅瓶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舆万国全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宫廷中的彩色摹绘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摹绘版本。《坤舆万国全图》原图由明朝官员李之藻绘制,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地理信息丰富,在古代没有航拍和卫星定位的情况下,基本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可谓是一个奇迹。   明金蝉玉叶为一只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似在奏鸣,蝉翼左右各两,蝉足简化为三对,一对前足翘起,一对后足微微抬起。整个蝉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金蝉含金量达95%。玉叶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晶莹润泽、温柔细腻。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分为八瓣。主脉一根,两边各有支脉四根,叶片正面的叶脉琢成弧曲的凹槽,背面的叶脉相应磋成凸棱,使叶片极具真实感,整片叶子的边缘磋磨得圆润光滑。金蝉采用了压模铸范、薄叶延展、錾刻、焊接等工艺。玉叶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等多种琢玉工艺,抛光细腻,薄胎圆润,琢工精致。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博物馆则是凝固的历史。我们遍游其中,让文物不再沉默。”作为保存中华文化和江苏地域文明的宝殿,南京博物院不仅存浑厚凝重之魂,也藏江南精致雅巧之秀。南京博物院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第07版:第七版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别人帮助

摘要:为什么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别人帮助   一个相处要好的朋友,因为阑尾手术住院了,今天出院时我才得知这个消息,心里有一些怨怪她,为什么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好朋友,好歹去照顾她几天。朋友却说,只是小伤小病,不想这么兴师动众地麻烦大家,谁的空闲时间都很宝贵。听她这么说,莫名有些心酸,现实中这样坚强、仿佛不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并不是这个城市里的唯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麻烦别人”成了我们奉行的处世之道,“能用钱解决的事儿,就别用交情”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行事风格。诚然,轻易麻烦别人,把占用别人的时间、资源当作理所应当是不好的。可是,一个人扛下了所有事,就真的好吗?   1.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那些“我找你家借个葱,你找我家借个醋,煮饺子我帮你多煮一份”的童年生活还在眼前,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接受别人的帮助,变成一件需要谨慎的事。   想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体谅。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太清楚自己的忙碌,和别人的辛苦。快节奏的生活下,那不多的假期,希望留给亲人,亦或是周六早上一个不被打扰的懒觉。还有那仅有的、为数不多的长假,也留给了老家的父母和一年一次的旅行。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太懂得,随口说出的“能不能帮我一下”,于他人而言,分量可能并不轻。于是,出于这种彼此的体谅,大家都心照不宣的选择了,自己的事儿自己扛。   不仅如此,人们也太害怕“欠”的感觉。大概是现如今各种生活服务非常便捷,打扫有保洁阿姨,收快递有站点,下水道堵了、水管坏了,有物业……于是,我们选择用不多的钱来换取服务,而不是去麻烦身边的朋友。商业社会越完善,大家内心的那杆公平秤,也会越来越敏感。我们宁愿用钱换服务,这种简单的方式,求得内心的平衡,因为害怕,那种似乎欠了别人点什么的感觉。   此外,“不求助”是一种群体意识。不管是谁,当说出“麻烦你帮我一下”的时候,都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或多或少都证明了,“我比你弱”。而我们的内心,又有谁愿意承认这一点呢?尤其是在大城市里打拼的人们,看惯了“胜者为王”,承认“弱小”便是更艰难的一件事。当所有人,都喜欢梗着脖子、硬撑着告诉别人“我可以”的时候,“不求助”变成了一种群体意识。   不喜欢求助,也便有更少的机会接受别人帮助。甚至有时候,即便真的遇到了困难,都忘了还有“求助”这一个选项。   2.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想帮助别人的心 可事实上,当我们越来越强大,当社会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时,我们在无意识中,被剥夺了另外一项权利———帮助别人。   其实,帮助别人可以给我们带来回报。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所说:“人们不会看重善行的,除非善行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社会交换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他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或友谊所得到的报酬和所付出的代价是心中有数的。事实上,某些看起来无私的行为,比如献血,也很难说我们在内心没有盘算过什么。但我们所要求的回报,并不一定是物质的。比如,我们会因为帮助而获得称赞,获得感谢,也因此,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帮助那些对我们有吸引力的人,帮助那些我们渴望得到其赞许的人。   帮助别人有助于自我价值感的提升。你有没有体验过,那种在帮助完别人以后,内心升腾起来的温暖的感觉。比如:公车上,给老年人让出座位;工作上,帮新来的同事装了工作软件,说一句“有事找我”;遇到迷路又分辨不清方向的人,亲自把他带到目的地……这些时刻,心底会不自觉地涌出一种“我还不错”的感觉,这便是自我价值感的体现。   3.你来我往中,才有人和人的温度 城市的冷漠,并不是我们已经坚强到不需要人帮助,也不是我们心之戚戚,害怕受伤,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只是缺乏一个,认识彼此的机会。所以,尝试去做那个破冰的人,哪怕是麻烦别人,也好过彼此的默然。记得不吝惜提供自己的帮助,也坦然的去接受他人的帮助。   搬家,你可以找搬家公司,简单快捷,也可以试着麻烦一下朋友,请他们帮你。然后,在搬家之后,一起在暮色下,来一顿火锅,岂不惬意?重要的是,彼此的一来一往,情谊才更深厚。生病,大胆给朋友打个电话:“能不能陪陪我?”当然,在她午夜脆弱,需要倾诉时,也请你不要丢下她。迷路,大胆去问身边的人,下一次,当你遇到一个迷路的人,热情地为他解答就好。   我们在帮助别人与接受帮助时,或一份情谊,或美好的心态,都必然有所得。   城市的发展,种种服务的完善,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舒适、便捷,而不是更孤立。每个人都不能独立存在,所以,于你,于我,都需要在你来我往中,建立情谊,熟悉彼此,让这个城市更有温度。

跨期选择与延迟满足

摘要:跨期选择与延迟满足   你会选择喝酒获得一时快感,还是选择长久的健康?你会选择刷微博和朋友圈,还是选择学习以获取更高的学业成就?你会选择胡吃海喝享受美食,还是选择有节制的饮食收获更好身材?在即时的满足和长远的利益之间进行的选择,被称为“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choice)”。   学术上将跨期选择定义为:人们对发生在未来不同时间的结果做出的判断或选择。跨期选择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甚至关系到人类的进化。如果不是我们的祖先足够勇敢地做出“播种当下即可食用的种子,换取季后或许更多的收成”这样一个决策,人类就无法告别狩猎文明进入农耕文明。   心理学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叫做棉花糖实验,该实验涉及跨期选择。在Walter-Mischel-1968年开展的棉花糖实验中,小朋友在回答完实验者问题之后,被奖励了1块棉花糖放在面前。这时候,实验者告诉小朋友:我现在有点事要出去15分钟。你可以选择现在就吃掉这块棉花糖,也可以选择等待15分钟,然后你就可以得到2块棉花糖。小朋友在立刻享受1块糖和等待15分钟后获得2块糖之间的抉择,就是跨期选择。虽然中间只有15分钟的时间间隔,但这对小朋友的意志力可是一个强大的考验,在这个实验中儿童被考验的能力是其延迟满足的能力。延迟满足指的是个体愿意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选择。延迟满足能力被发现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的学业成就:追踪研究显示,在棉花糖实验中,能够坚持15分钟的儿童,在青少年时期的学业成绩更好,在未来的成就也更高。   在对成年人进行研究时,往往采用的是二选一的金钱任务。个体需要在小而早和大而迟的金钱奖励之间进行选择。例如,你会选择现在获得850元,还是一年之后获得1000元?   聪明的研究者在立刻获得一个较小的奖励和延迟获得一个更大的奖励之间,涉及了不同的时间点(如1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半年后),还设计了不同大小的奖励金额(如100元和120元;1000元和1200元)。   然而,为什么还是有不少人会放弃更大的奖励,而选择立即获得更小的奖励呢?这是因为个体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需要同时整合奖励大小和时间延迟信息。这其中涉及到一个概念,叫时间折扣率。表示的是时间折扣程度的大小,即由于人们的时间偏好而对未来结果(收益或损失)打折扣的比率。时间折扣率存在个体差异,在获得奖励前,由于时间延迟而导致特定奖励的主观价值降低是很常见的。   有意思的是,整体而言,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愿意等待,时间折扣率更低。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更大、更迟的奖励(如1年之后的1000元),而不是更小、更早的奖励(如立刻获得850元)。关于跨期决策的年龄差异,有神经影像学的证据指出,只能一段时间延迟之后才能获得奖励,会导致年轻人在腹侧纹状体神经激活降低(说人话就是延迟获得奖励没有立刻获得奖励那么让年轻人兴奋),老年人的神经激活却没有降低(不管是延迟获得奖励还是立即获得奖励都让老年人兴奋)。对此,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神经随着年龄下降的偶然结果,使得老年人对即时性的敏感性降低,冲动性也降低。其他研究者则认为,这可能与个体在一生中延迟奖励经验的增加有关。也就是说,老年人在生命中经历了许多延迟满足收获更大奖励的例子,所以他们更愿意等待。   在跨期决策上,老年人可能是更有智慧的。毕竟,在即时的满足和长远的利益之间,选择长远的利益是更有利于可持续性发展的。   这不仅适用于个人发展,也适用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国民越着眼未来,人均GDP越高,国家经济发展前景越好。延伸到环境领域,则是在“先发展后治理”(杀鸡取卵式的生态破坏),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选择。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着眼未来,做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秀娟辑)

第08版:第八版

我家的自留地

摘要:我家的自留地   提到“自留地”,对现今乡下的娃娃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更不用说城里的孩子了。但是他们依然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里查到它的定义:我国在实行农业集体化以后留给农民个人经营的少量土地,产品归个人所有。   而对于我的祖辈父辈和我自己来说,它却留下了清晰而苦涩的记忆。   在令人不堪回首的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年代,广大乡村“一大二公”后给各家留下的“自留地”,虽只有可怜的几分,但那时却是乡下人用以充饥的“保命田”。   “自留地”开始是按户口划分的,几十年不变。生人不添,死人不去,姑娘出嫁后她那份也留在娘家。合理与否,国家政策就是这样制定的,乡下人也只能无条件依从。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分地时,在我家,爷爷刚刚去世(奶奶早已去世),兄弟姐妹中最大的姐姐尚在妈妈肚子里,所以我家的“自留地”只有爸爸妈妈两个人的份。每年到了收获的季节,妈妈总是眼气那些地多的邻里,但也只有叹气的份。   懂事后的我清晰记得,当时我们生产队分给每人的口粮只有八两,平时很少沾到油水的人们饭量又格外大。所以有限的几分“自留地”里栽种什么,家家户户几乎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选择,都是白薯,原因只有因为它产量高,口味的好坏从来就没有想过。   在生产队上工之余,爸爸侍弄起我家那两口人的“自留地”来,精耕细作,像是女人绣花。秋天收获后,能将白薯削成片晾成薯干填补所分口粮的不足。   本来我家的“自留地”面积就小,年年青黄不接时,地里的白薯刚刚有手指般大小,就又被爸爸陆续挖出来为我们姐弟几个充饥,所以等到收获时产量比起别人家就少得可怜。如此恶性循环,我家的粮食总是接续不上,爸爸妈妈心疼我们姐弟正在长身体,粮食尽量可着我们吃,他们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的。   到了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我们这个偏僻的山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自留地”寿终正寝,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乡亲们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土地,过上了温饱的生活,并正在走向富庶和文明之路。   吃着自家“自留地”出产的白薯,我们姐弟几个长大成人,有的考入大学后进城工作,有的常年在外打工,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们让年迈的爸爸妈妈将“责任田”转租给邻里,在家含饴弄孙,安享幸福晚年。   但是爸爸妈妈还忘不了当年自家的“自留地”,时常到那里———如今早已易主的地里走走看看。暑假孙子从城里来乡下,爸爸也会带着他们去那里玩,向他们讲述有关“自留地”的悲欢故事,但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听后却是一脸的茫然。   是呀,愿我们的后代子孙永远远离“自留地”,永远远离祖辈父辈经过的苦日子。但是我们有责任让他们了解“自留地”的兴衰历史,让他们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在温暖的五月邮寄的花

摘要:在温暖的五月邮寄的花 我想你一定还不知道 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告诉你 我在温暖的五月 给你邮寄了一朵花 我向漫天星子借了一点璀璨 悄悄地 怕惊扰了温柔低吟的月亮 一如你当初哄我入睡的模样 我向初夏暖阳借了一缕清风 慢慢地 怕一不小心弄皱了她的衣裳 我向清晨薄雾借了一滴雨露 轻轻地 怕吓着刚刚看见一个新世界的她 尽管她经历过寒冬 已经变得自信 勇敢 善良 我在五月把那朵花邮寄给你 三月的风尚且有些料峭 四月的温度还有点偏差 六月的阳光变得有些炽热 五月正好 万物都开始苏醒 为她送上恰到好处的祝福 和着我收集的所有温暖 一起献给你 那朵在温暖的五月被邮寄的花呀 穿过北方的大河平原 穿过许多漫长的时光 来到烟雨迷蒙的南方小镇上 被一个穿着绿色工作服背着帆布包的邮递员 交到你的手上——— 致以我诚挚的思念 扮靓你最美好的模样

荆棘之歌

摘要:荆棘之歌 家乡的东山上 处处有荆棘的身影 直直又亭亭 顶着烈日 迎着夏雨 刷着秋风 父亲说 这是捆绑扫帚的天然绳 夏天,父亲割回来 编上几个挎篓和篮子 备秋天收获之用 秋天,父亲割回来 捆绑供我上学的“红灯笼” 嗅着荆棘上的花和叶 看到了丛中飞舞的小蜜蜂 父亲说 荆棘的生命力特别强 一直割,一直长 它的根须在石缝间穿插横行 荆棘是石头的蓬蓬勃勃的魂灵 当年廉颇老将军 背负的就是它啊 那是思过反省的坦诚 今天,在城市 我凝视着花卉市场里的盆景 我那家乡荆棘虬龙般的根啊 触发我不息的感动

魂断积德里

摘要:魂断积德里   我们做了两碗挂面,热了中午的剩菜。吃了晚饭,伯母还没有回来。我说:   “媛媛,你一个人先在家,我跑回家,给爸留个字条就回来。” 她说:“行,放心吧。先把字条写好了再去。” 她看着我写完———“爸,伯母外出办事,我得陪小媛,可能回来晚一点。”———我快步跑回家,爸爸已经回来了,我说了陪小媛的事,爸爸说:“急人难,晚回来注意安全。”我脚下生风跑回积德里。   伯母还没有回来,天已经黑了。我们说起了《聊斋》。小媛在说“凤仙”。她忽然说:“林寒哥,现在电台在播赵因波说的《聊斋》,我们听听好吗?”我说:   “好啊。”   小媛从书柜上拿出收音机,正播着《聊斋》的一段“梦狼”。   评书艺人赵因波不愧是高手,语言不急不躁,声音轻重缓急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那种诡秘的声调,制造出的恐怖气氛,无人能比……此时我们听得兴趣正浓,忽听外面轰轰两声巨响,吓得小媛一下子抱住了我。我也吓了一跳,赶紧像抱小孩一样把她完全抱在怀里,怕她吓坏了。她的脸就在我的胸前,能闻到她脸上的一点香气。我直说:“媛媛,别怕,有我在。我们离东直门近,城外经常打炮。”   我们就这样抱着。我靠在床头,一动不动。   又响了几声炮,并有噼里啪啦的巨响。确实吓人。   伯母还没有回来。小媛仰起头,脸离得太近,我直往后仰。小媛深情地说:“林寒哥,你永远都别离开我。”她把脸贴在我的脸上,我心跳得都要蹦出来了。第一次,我头有些晕。我闭上眼睛。我们就这样坐了很长时间,累了。小媛先起来,她说:“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她很担心。本来吗,母女相依,不能分开太久。   此时,赵因波的“梦狼”早就播完了,都夜里十一点多了。小媛靠着我的肩膀像睡着了一样。我拉过一件薄毛巾被,给她盖上,我也闭目养神,不敢睡着。   北屋有一立钟,此时正敲十二点,又听街上噼啪的响。我就把小嫒轻轻抱过来,我靠着墙。这样小媛就半躺着,舒服多了。   我不知道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熬到天亮?   其实小媛并没有睡着,她似乎喜欢我们这样安静地在一起依偎着。她睡眼蒙眬地看了我一眼。我朝下看着她美丽的脸,心里涌上悲哀,好像此时是在梦中,深怕醒来,一片空虚,什么都没有了……小媛又动了一下,我感到疼……噢,是真的,就在这真假梦幻中……大门响了,伯母回来了。她看见东屋有灯,急忙进来。小媛已经坐起,趴在伯母的肩上,深怕母亲再离开。伯母像我那样搂着小媛说:“街上戒严了,差一点回不来,我走的是小胡同,遇见巡逻的比大街上的好躲。我跑过大马路时,远处朝大马路放了两枪,枪子儿擦着地面,带着火星儿,啪啦啪啦的,真吓人……”我说:“伯母,您回来了,我就回家了。”小媛急说:“太晚了,林寒哥别走啦。”伯母说:“别走啦,让媛媛跟我睡,你就睡她的床。”我说:“我跟爸爸说了,多晚我也要回去。”她们看着我坚决的样子,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又说:“好在不远,几步就到家了。”   我站起来,她们把我送出了积德里小胡同。   我快步跑回了大杂院,只有我家和鄂松山家还亮着灯。街门一响,鄂松山就喊了一声:“是生子回来啦?”我赶忙搭话:“松山哥是我,让您费心啦!”鄂大妈声音不大:“生子可回来啦!”我还是听见了,我赶忙去了大妈的小屋。大妈靠在枕头上,松山哥在给大妈洗脚。大妈说:“孩子,全院都担心,以后别回家太晚了。”我说:“大妈,让您操心,您早点睡吧。”松山哥说:“快回去吧,大爷也在等你。”我说“哎”。 (续十九)

河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6686次访问,全刊已有1433975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