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校友郭隆真的家乡———金滩镇

   期次:第533期   作者:辛 岩   查看:266   

  邯郸大名县有一条卫河。当年曾是贯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主航道。卫河东岸有一个小村庄,这里原来是卫河的一个渡口,后聚集为村落,因处于河滩上而得名小滩。
  清朝同治年间,礼部侍郎毛昶熙奉命赴河南督办团练事宜,轻舟微服沿运河南下,行至大名府小滩镇,停舟上岸步入这座繁华的小镇,受到当地士绅的盛情款待。这里发达的商贸与“小滩”的镇名显得极不协调,士绅们仰慕毛昶熙的书法和名气,请其为本镇命名题字。毛昶熙被小镇日进斗金的繁华景象所感染,也取沙里淘金之意,提笔写下“金滩镇”三字,从而沿用至今。
  金滩镇位于河北与山东两省的接壤处,与山东莘县隔河相望。大运河开通后,因河运兴盛,舟船辐辏,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大型水陆码头和集镇,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每逢农历初一、初三、初六、初八为集市之日,可谓两天一小集、三天一大集,十天四个集,成为一方聚宝之地。虽然元朝时对大运河进行裁弯取直,致使主航道东移至今山东境内,但作为运河的支流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永乐年间废除海运后,倡行漕运,因金滩镇“南襟河洛,北通燕赵,东接齐鲁,西拱嵩行,舟行辐辏,民物阜殷,俨然一都市”,在镇里分别设置了户部分司、巡检司、税课司,专门负责管理水运事务,并从县城派去官员常驻金滩镇,负责疏浚河道,防止河道淤浅影响漕运。明朝大理寺卿张卤辞官回家乡河南仪丰时,乘舟途经小滩镇,随口吟出《泊小滩镇》一诗:“从此官程水陆分,小滩公署接河滨。田畴弁麦时难稔,旅客帆樯日易曛。魏博提封连四域,汉家转饷急三军。囊中奏牍今犹在,去国匆匆未敢闻。”该诗描绘了古镇四通八达、舟楫竞发、商船汇集的繁荣景象。明朝后期,为防范北方的鞑靼入侵,仿造大名府城的模式修建起了寨墙,还建有寨门五座:北门、东门、东南门、南门、西门。城墙高达三四丈,上有垛口,远远望去,蜿蜒起伏,巍峨壮观。它不仅起到军事防御作用,而且使居民和商贸更为集中,更利干集市商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寨墙被拆除,今尚存寨门、寨墙遗迹。
  清朝时水运仍然支撑着小镇的兴盛,金滩镇成为大名府最为热闹的一条黄金街,镇上店铺林立,顾客如流,各地客商云集此地,山西、陕西的商人在明清时期形成了驰名天下的晋商和秦商。他们的脚步很快踏上了这块富庶之地,募集资金修建了山陕会馆,并在地方经济中雄踞一方。
  山陕会馆位于金中村东街路南,临河而建,西距卫河东堤仅200米。据说它与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风格、设计图纸皆出自一人之手,始建于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晋、陕商家零落萧条,渐渐废置。
  如今的会馆坐南面北,修改后的山门保存完整,四根墙柱呈锥形高出墙体,大门正上方呈三角形,古朴厚重,具有晚清民国的建筑特色。大门内是一座宽敞的院落,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南端有五间主房,东西配房各三间,灰布简瓦,硬山式屋顶,围墙倒塌,破损严重。从院内凌乱地堆放着柱础、石鼓、狮子等建筑构件,可以想见它当年房屋鳞次栉比,人流摩肩接睡的盛况。
  金滩镇码头终日一派繁忙景象,不息的运河上船只穿梭往来,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沿岸的垂柳笼罩在暮雨的薄雾中,宛如一幅生动的水墨画。金滩镇的繁华与开放,打开了小镇人的视野,他们从滔滔北去的运河中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从这里走出了一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郭隆真,她因与周恩来、邓颖超合作共事,结为挚友而为人所知。
  郭隆真出生于金滩镇一个普通回民的家庭,她的故居位于金北村南的南北大街路西,因年久失修,已布满沧桑。院门处为一排低矮的房屋,大门设在房屋中央,需穿堂而过方可进入院内。院的右侧有一座砖瓦房,1909年她与父亲一起在这里创办了一所女子小学,招收20多名女学生,并自任教员。1912年5月,直隶省政府派人检查各地办学状况,当他们了解到郭隆真父女兴办女学的情况后,给予特别嘉奖,并让该校搬到城内。院落的后门就是运河,1913年,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河北师大前身学校之一)来大名招生,郭隆真毅然报名,从这里沿运河北上,从此离开家乡,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之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郭隆真与邓颖超等人发起成立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被推举为评议委员兼讲演队长。还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了“觉悟社”,出版了刊物《觉悟》。为寻求救国真理,1920年11月7日,她与周恩来、张若名等人一起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路。1922年,中共旅欧支部成立,郭隆真经周恩来介绍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郭隆真与李富春、蔡畅等15位同志被中共旅欧支部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进行短期学习。
  1925年奉调回国,在北京负责各大学女生联络工作和香山慈幼院地下学工作。她创办了缦云女校和《妇女钟》《妇女之友》等杂志,并以此为掩护到各大学进行革命活动,发展党团组织。1929年,郭隆真被派往东北从事工人运动,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和省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1930年,山东青岛的党组织遭破坏。党中央派郭隆真前往青岛任山东省委委员,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负责重组党组织。1931年春,郭隆真被捕押往济南,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郭隆真坚贞不屈。1931年4月5日凌晨,她和邓恩铭等同志一起英勇就义,年仅37岁。
  家乡的人民为纪念这位运河边长大的优秀儿女,于1986年在大名县烈士陵园内建成了郭隆真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坐北朝南,红墙蓝瓦,古朴典雅,馆前矗立着郭隆真的汉白玉头像,整个园区整洁雅静,掩映在苍松翠柏丛中。

河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583次访问,全刊已有1433188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