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科技到心理全景解析短视频沉迷

   期次:第582期   作者:刘厦   查看:20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短视频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 TikTok到快手,从 Bilibili到YouTube+Shorts,它们以极高的效率占领了我们的空闲时间。然而,这些看似无害的娱乐工具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短视频沉迷。而这些平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背后的个性化推荐算法。这些算法如何工作,又是如何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令人沉迷的呢?

短视频的独特魅力

短视频应用之所以吸引人,主要在于其内容的高刺激性和低成本的使用门槛。用户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接收到大量信息,这种快速的信息流动带来的心理满足感是其他媒介难以比拟的。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短视频的使用行为可以被划分为“工具性使用”和“仪式性使用”。工具性使用指的是用户为了获取特定信息或完成某个任务而观看短视频,而仪式性使用则更多是出于习惯或寻求娱乐。

个性化推荐算法:数字时代的“定制师”

想象一下,你打开一个短视频应用,系统立即展示了一系列精选内容,这些内容几乎都是你感兴趣的。这种巧妙的内容匹配背后,是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功劳。个性化推荐算法是短视频平台的核心技术之一,这些算法通过分析你的历史行为数据———包括你观看的视频、你的点赞、分享和评论———精准地预测并推送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这种技术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内容过滤和协同过滤。内容过滤关注视频本身的属性,比如视频类型、使用的音乐、内容的风格等,然后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内容推荐给相似的用户。而协同过滤则更侧重于用户行为,它通过分析大量用户的观看习惯来找到口味相似的用户群体,并将一部分用户喜欢的内容推荐给其他相似口味的用户。

个性化推荐算法极大地简化了用户寻找感兴趣内容的过程。你不再需要浏览无关紧要的视频,大大节省了时间,这无疑提升了用户体验。然而,这种便利性也可能带来依赖性,用户可能逐渐失去探索新内容的兴趣,从而限制了视野的扩展。

随着用户不断与平台互动,算法通过收集反馈数据(如观看时间、互动率等)不断学习和优化,形成一个闭环:个性化推送-用户反馈-数据积累-算法优化-更精准的个性化推送。这种不断自我优化的过程使得算法越来越聪明,但也可能导致所谓的“过滤泡沫”现象,即用户只被推荐与其既有偏好高度一致的内容,从而降低了内容的多样性。

心理陷阱:短视频的快感与依赖

研究显示,频繁接触被算法精准推荐的内容可以刺激大脑中的腹侧被盖区(Ventral+Tegmental8Area,+VTA),这是与快感和奖励相关的神经回路。长时间的刺激可能导致用户产生渴望和上瘾的心理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花费更多时间在短视频平台上。短视频沉迷的形成与自动化加工系统的增强及控制化加工系统的减弱有关,这导致了认知控制的问题和强迫性使用行为。短视频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和丰富的视觉及听觉刺激使得用户易于沉浸在视频内容中,难以自拔,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和社交互动。

谁更容易沉迷短视频?

短视频沉迷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性特质、认知控制的减弱、情绪调节问题等。例如,具有较低自我控制能力的用户,或是在情绪低落时寻求即时满足的用户,更容易陷入短视频的无尽循环中。此外,一些寻求社交认同感或经常感到无聊或压力大的人,也可能通过观看短视频来逃避现实,从而更容易沉迷。这些心理特征与短视频的高刺激性和即时反馈机制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心理诱导。

长时间的短视频沉迷不仅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和时间管理能力下降,还可能影响用户的学习和工作表现,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表明,持续的高刺激输入会影响大脑的神经化学反应,特别是在大脑的腹侧被盖区,这是与快感和动机强化密切相关的区域。

如何防治短视频沉迷?

面对短视频沉迷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技术层面,平台可以优化算法,减少过度个性化的推荐,增加内容的多样性。社会层面,可以通过教育和公共政策提高人们对短视频沉迷的认识,尤其是在青少年中进行早期干预。心理层面,为易沉迷的用户提供心理咨询和行为疗法,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媒体使用习惯。

个性化推荐算法无疑为短视频平台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娱乐生活。然而,这些算法也可能带来一系列挑战,包括过度依赖、信息茧房的形成以及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希望大家可以提高对于短视频平台背后技术及其潜在影响的认识,促进更为健康和负责任的媒体消费习惯。

河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314次访问,全刊已有14339837次访问